Skip to content
Menu
聂子云
  • 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管理与沟通
  • 学习与成长
  • 敏捷与咨询
  • 职场女性
  • 博客推荐
    • Thoughtworks洞见
    • 她说
    • By 林子
    • Bright LGM’s Blog
    • 张凯峰
    • 构建我的被动收入
    • QualityFocus
    • 软件测试与质量沉思
    • 麻广广的博客
    • 爱码叔-iCodeBook
    • 少个分号的写作空间
    • 技术圆桌
聂子云
8月 19, 201810月 20, 2022

最好的样子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帖子:女性最好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吸引了很多人来贡献答案,众多的答案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不年轻了,但是仍然觉得自己在最好的样子。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跑到后面还不泄气才是真赢家。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自己也有深深的体会。

01 从运营管理到一线业务,开启最好的状态

18年初,我离开了中国区的管理团队,到业务的一线做了一名项目经理。

在管理团队的 6 年里,我做过人力资源管理,组建了资源协调团队,带领过内部IT项目团队,还做过全球能力变革项目的发起者和项目带头人,按照这个道路走下去,我的职业发展可能会和组织管理或者全球的某块业务相关。

但是我突然回到了一个很小的项目团队,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解,仿佛看到了一个长跑的人,已经跑出了很远,突然折返回来,回到了 6 年前的那个起点。

别人不解的背后其实是我思索很久的决定,在管理团队的最后两年里,尤其是休完产假回来后,有时候感觉自己迷茫找不到方向,有时候做起事来力不从心,尝试过一些调整后,仍然找不到持续的热情。

可能又到了做出重大改变的时候了。

如此重大的改变,最常规的做法是换个环境,换家公司,开启全新的职业发展阶段,但 6 年前的经验告诉我,既然能从一名测试工程师做人力资源总监,也可以从运营管理转做一线业务,这是一家支持变化的公司,所以我不需要换环境,所有的经验和技能都能在组织内部迁移。

和6年前不一样的是,这次我是主动出击,去找一些人聊我的想法,听取他们的建议,这也是我在这家公司待了10年多最深刻的一个收获,我们要对自己的需求负责,然后积极寻求别人的建议,和6 年前一样的是,我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很多诚恳的建议和支持。

很多时候,想法有了,但离行动还会差一段距离,那距离便是决心和勇气。

年初的时候,中国区的管理团队决定做一次调整,根据新的业务形态重新规划团队结构,同时也吸纳一些新鲜血液,按照常规,有人加入,就要有人离开,听上去是一个带点伤感的决议,但在心里,我竟然有些期待。

因为这个决议能帮我鼓起勇气迈出这一步。

但我的内心是不安的,在管理团队待的 6 年多的时间里,业务领域的方法和技术迭代了好几次,业务和客户的复杂度也高了很多,我当时的担忧多于兴奋。

《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那个时候,除了往前走,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后来,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服务过三个客户,每个客户的挑战都不一样,项目上遇到的难题,合作的同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都不一样;四个多月的时间,我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瘦了很多,体重比生孩子之前还要轻(也很欣喜);四个多月的时间,我产出了38篇文章,相当于一个周两篇,大多来自于项目和工作的感悟。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那个时候第一个项目刚结束,我们有相同的感慨,想想项目不过持续了两个月,但回想项目开始的那天,仿佛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因为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每个人也都不是项目开始时的自己了。

现在想来,自己也很庆幸当初做的那个决定,尽管一线的工作很辛苦,但我的状态很好,也充满兴奋。

02 面对现实,接受自己的力所不能及

一线的很多项目在客户现场,这也就注定了出差是常态。

有一次晚上加完班十点多,在回酒店的出租车上,有位同事分享自己的感慨:女性在职场,要想拼,一定要在生孩子之前完成,否则会有太多的牵挂和力不从心。

她是一位刚休完产假回归职场的母亲,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加班、熬夜、出差。

对她的感慨,我深有体会。

第一个项目出差前,我做了一些安排,把家里的小朋友送回到了老家,项目中期赶上五一假期,所以回老家把他接回北京。

我一直记得分别一个多月后他见到我的样子,眼睛里带着点惊恐,也闪烁着兴奋,他奔向我,既想亲近又掩饰不住陌生。

把他带回北京后,我很快又出差了,因为晚上经常加班,所以几天才视频一次,先生告诉我,每次听见楼道里有响声,或者快递员敲门,他总是欢快地喊着“妈妈”去开门,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每当脑海中想起他失望的样子,心里就泛起一阵阵心酸。

人生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有太多的责任和承诺,对工作,对家庭,甚至对社会,我们一边希望自己可以做尽可能多的事情,一边往往会为做不到事事尽善尽美而自责,愧疚,甚至灰心。

曾经和一位来自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的客户聊起女性在职场的发展,她说她所在的公司,非常重视也支持女性在职场的发展,但是一旦当了母亲,大部分女性仍然会选择离开,哪怕再喜欢那份工作,也不得不放弃,因为无法平衡的工作和家庭。

在这个男女平等还没有完全到来的社会,在职场,面对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职位,很多女性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需要表现出更多比男性对工作的重视,来证明自己不会被家庭所拖累。

我很欣赏这样的女性,也深知她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背后必然做出了很多迫不得已的决定。

看过这样一句话:知道自己力量的界限,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要用一生去探索。

对我来讲,错过了小朋友成长的一些瞬间,也没有办法时刻陪伴着他,但我选择做一个和他一起成长的母亲,他学习走路,学习说话,慢慢长大,我学会面对现实,尽力而为的同时,接受自己的力所不能及。

03 之所以努力,是不想让自己那么快的老去

9月份,我会再次回到学校,去读MBA学位,这意味在接下来的两年,平时忙工作,周末忙学业,那将会是很大的挑战。

我有这个想法其实已有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去行动,有时觉得是太忙,抽不出时间准备,有时又在思考即使学业有成,会有什么价值,在日复一日的犹豫里,我错过了最好的年纪。

记得几年前和一位职场前辈聊天,具体聊什么已经记不清了,隐约还在脑海留下一些词,事业追求、人生梦想,财富自由,中年危机。

那个时候还完全不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也觉得离他描述的那种场景很遥远。

转眼间,似乎自己就到了那个尴尬的年纪,对家庭有承诺,对工作有责任,自我成长越来越奢侈也渐渐成为前行的瓶颈。

有时候会在夜里突然醒来,感觉自己还有好多东西不懂,好多事情未做,惊出一身冷汗。

真的有种感觉,年龄越长,自己越无知,经历的越多,想学的也就越多。

还记得MBA面试的时候,主面试官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对很多女性来说,有了孩子之后,兼顾工作与家庭已经非常困难,你已经不具备年龄优势,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选择来上学?

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他问出了很多女性在这个时期的无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

我看着两鬓斑白的主面试官,他眼神凌厉,应该拿着这个问题问过很多和我经历相似的人,在他那云淡风轻的表情下已经有无数个答案了吧。

我说:以前我觉得一个人老去的标志是老成持重,沉稳避世,现在觉得是不敢让自己置身不熟悉的境地,放弃了学习,我只是不想让自己那么快的老去。

面试通过后,又顺利通过了笔试,等我真正接触到我的那批准同学,才发现,和我经历相似的女性不在少数。

我为能结识她们加入她们而欣喜。

前几天有同学在群里提问:我们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

很多同学出来分享自己的想法,有位同学说,人生一切努力的价值,就是为了成为美好的一部分。

颇有感触,我们之所以不停努力,或许就是为了发现美好,并且不遗余力的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部分。


最近在看吴军的《见识》,里面提到牛津大学圣埃德蒙(13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一句话:“ 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翻译成中文也许是“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作为女性,如何保持最好的样子,这算是另外一种诠释了。


更多精彩洞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思特沃克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分类

  • 学习与成长
  • 敏捷与咨询
  • 数字化转型
  • 管理与沟通
  • 职场女性

标签

人工智能 人才 写作 创新 合作 女性 学习 客户 成长 敏捷 敏捷转型,敏捷,转型,企业转型 数字化转型 数字换转型,沟通,咨询,合作 数据 数据驱动 智能企业 沟通 沟通,合作,思维,知识 管理 精益组织 组织转型 职场 能力提升 过程改进 需求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聂子云的公众号

近期文章

  • 数据驱动的创新,从理解7个认知开始
  • 为什么我们开发了那么多报表,却依然做不好管理
  • 数据驱动的创新,从想法到行动
  • 当我们谈数据驱动变革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 聊聊“接地气”的职场女性
©2023 聂子云 |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Superb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