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enu
聂子云
  • 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管理与沟通
  • 学习与成长
  • 敏捷与咨询
  • 职场女性
  • 博客推荐
    • Thoughtworks洞见
    • 她说
    • By 林子
    • Bright LGM’s Blog
    • 张凯峰
    • 构建我的被动收入
    • QualityFocus
    • 软件测试与质量沉思
    • 麻广广的博客
    • 爱码叔-iCodeBook
    • 少个分号的写作空间
    • 技术圆桌
聂子云
6月 2, 202210月 20, 2022

关于写作

一直想写点文字,关于写文字。

不想称其为写作,是因为有些文字是写给自己看的,充其量也就是和自己的对话,只不过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而已,以前的时候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后来,很偶然的,把写给自己的文字分享出来,吃惊的发现竟然有好多人关注,甚至比自己认为的那些“高大上”的篇章更受关注,也才知道,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也能触达他人。

于是,我也渐渐改变了想法,只要是记录就是一种写作,只要是用心记录,就能抵达双方,产生连接。

写作是一件耗元气的事情

按照内容,我通常把自己写的文章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专业性文章,比如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实践,管理实践,数字化管理类;
第二类,沟通管理类,和人以及人与人协作相关的文章;
第三类,个人经历,成长故事。

第一类文章的内容,很多是经验的总结或者思考的产物,有时候需要做一些调研;
第二类的内容,因为和人相关,人又具有多样性,所以不能以个体代表全部,也不能以全部覆盖所有的个体,所以很多时候,既需要了解全,又需要研究偏,需要懂一些管理学,心理学,软技能等;
第三类,可以以自己为中心表达,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即使和事件中其他的当事人想法、观点不一致也没有关系,但是有一个很大的挑战,要将自己的情绪注入、情感注入,文字才能具有温度。

对我来讲,写这三类文章所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第一类所花的时间最少,时间主要用来构思框架和思路,寻找素材,组织素材,素材都具备了,文字可以一气呵成,或者分段分时间完成,即使中间间断了,也不会有大影响,因为主要是脑力工作;

第二类文章很依靠积累,构思一篇文章需要把事情和某个理论、规律结合,产生关联,理论联系实际,积累的时间可能会很长,素材不足够,思路不通顺,很难在短时间完成一篇文章,但如果条件都具备了,成篇也不会太难,所以,这类文章主要考验洞察力,要用眼睛去观察;

第三类,看似花的时间最少,实则可能最多,因为耗情绪和情感,所以需要酝酿,每次提笔之前,都需要酝酿很长时间,就像演员体验角色一样,酝酿好了,行云流水,酝酿不好,文字充满做作和无病呻吟,最大的挑战在于,中间一旦搁笔,再提起来很难,因为时间在变,人在变,心境在此时和彼时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写这类文章找准时机很关键,此类文章写起来要用心。

总结一下,专业类文章耗脑,沟通管理类文章耗眼,经历类文章耗心,所以写作是一件耗元气的事情。

写作的几种投入

按照时间耗用和持续性,我把写作的几种投入分为四类。

第一类,时间耗用短,持续性低的投入,主要用来寻找灵感,搜集素材,这是写作的积累阶段,只要思维是开放的,这类投入可以很碎片化,而且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比如地铁上,跑步中,或者在阅读的间隙里;

第二类,时间耗用短,持续性高的投入,主要用来整理思路,思考框架,这是写作的设计阶段,之所以需要持续性,是因为一旦中断,下次再继续的时候需要从头开始,把所有思考过的思路重新整理一遍,会产生重复思考,所以,这部分工作最好一次性完成;

第三类,时间耗用长,持续性低的投入,主要用来做调研,做修改,这是写作的丰富和优化,是润色工作,调研是很花时间的工作,很多调研的内容,不一定都能被用在文章中,但调研的工作不可少,因为素材足够多,才能为文章提供尽可能的精华内容,还有一点是,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所以很多时候,即使文字写完了,但修改的工作还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第四类,时间耗用长,持续性也很高的投入,主要用来做素材整理,最终成文,看似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阶段,不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个工作是生产阶段,前期投入越多,整理素材、判断取舍所花的时间就会越多,成文的时候,如果不能在集中的时间持续性的做,出来的文字在主题上容易给人一种割裂感,因为尽管思路和框架已经定了,但是最后的素材如何组合还是会取决于作者写作时的状态和心态。

总的来说,写作是有套路的,写什么样的文章,和用多少时间、以什么状态写作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写作的几种困境

第一种,没东西可写

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这个困境,就是写什么,该怎么写。不知道主题,也没有内容,是很难下笔的。

小时候写作文,老师通常会给个命题,最终会发现大部分人也都能交出答卷。

主题能圈定一个范围,不至于让思维无限发散,主题和题目是两个概念,题目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主题指引的是思考的方向,也确定了素材的范围。

我平时的经验是,一篇文章先从确定主题开始,哪怕这个主题还是模糊的,比如只是关于某某某某,然后我会围绕着主题积累素材,可能是一段话,一个例子,一个想法,随着积累的增多,思考也会不断深入,对这个主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清楚。

对于主题的确定,我通常会勤记录,有时候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有时候是突然听到一句话,或者想到一件事情,突然的有感而发,但是想法还不深入,思考也还没有展开,此时我会把关键词记录下来,这些关键词便会成为我的主题。

我一直认为,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积累出来的,如果真的遇到一气呵成的时候,那也是因为无论在笔端还在是心态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二种,没时间写

大部分写作的人都需要和这个困境做斗争,写作的时间哪里来?

即使是不写作,大部分时候我们也已经是分身乏力,如果是再加上写作,要想、要写、要积累,大部分人很难在时间的投入上有保证,尤其是长期的时间投入上。

在这一点上,没有捷径,为此我也挣扎了许多年。上一节中,写作的几种投入便是自己的经验总结。

在花时间写作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和”把大象放进冰箱”的策略一样,第一步,打开冰箱,第二步,放入大象,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听起来像个无厘头的调侃,但现实就是如此,大部分的写作不能依靠一气呵成,也不能依赖突然的灵感迸发,而是要把写作分成几个步骤,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时间段来写,比如积累素材,可以是随时随刻,地铁上,跑步时,旅行中,片段信息都可以记录。

大框架找个安静的时间,十几分钟,最多不超过半个小时也能理清楚,如果在一篇文章的框架上花费太长时间,说明自己还没有想清楚,可能还需要让想法这棵草在脑海中再疯长一段时间。

框架有了,素材也差不多了,最后成文,我的经验是睡觉前的一个小时,周围安静,内心平稳,这个时候最适合写作,当然,也有个弊端,有时候写的兴奋了会入睡困难,因为到了睡觉时间大脑还清醒的很。

第三种,完美主义

不是所有人都遇到这个困境,但这个困境很致命。

它会让写作者产生内耗,降低效率,一遍一遍读着自己的文字,总感觉还不够好,总感觉还缺少内容,总感觉会有人挑刺。

完美主义的这个特点会严重降低写作的效率,干扰写作者的信心。

对待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的做法是文章写完,先发给自己信任的几个人阅读,听听建议,如果还是担心,修改完了之后可以把文章放置一到两周(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搁置的这段时间里,尽量不要去想这篇文章,让大脑彻底腾空,走出那篇文章的思维和干扰,两周后,重新打开看一下,这个时候通常会有一些不同的视角和发现。因为中间大脑放空了,此时是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和视角看待那些文字,会有收获。

还想说一点的是,完美主义不一定全是坏事,完美主义会让人更加谨慎,更加细心,也会促使人对文字不断字斟句酌,很多经典就是在这种字斟句酌中产生的,这是写作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

第四种,难以持续

大部分人开头容易,坚持难,尤其是考验耐性的事情,写作就是。

很多时候,细想起来,坚持不下去,不是因为没有时间,更大的原因是需要和习惯抗争,和惰性抗争,而后者都是天性,违反天性做事是很难的,除非把写作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行为,或者拥有非常强大的毅力。

而这些都是真实,真实的东西是伪装不了了。

在写作上,靠一时意气很难走长远,靠硬逼自己也总会有懈怠的那天,唯一的办法是让写作不那么痛苦和难受,每天感受一下写作的那种感受,每天轻微疼痛一点点,每天也是兴奋一点点,如果有条件,可以拉几个志同道合者,成立一些写作群,彼此鼓励,彼此鞭策,为写作的持续性提供内在和外在的条件。

比如,最近参与了“百字写作”群,要求不高,每天百字,但实际上大多时候都能突破这个字数,不是因为每天要完成打卡的任务,而是,写作这东西也是有惯性的,起步之后,进入状态,复归平静,这是一个完整的阶段,这个阶段通常需要几百字,而此时,比起长久不提笔那种“抓耳挠腮”的苦思,追求阶段的完整更让人畅快。

这也就是为什么能够坚持”每日“,为什么能够”突破百字“的结果。

总的来说,写作这个东西,停了会手生,长久不写,有点碎片时间也无法将累积的想法落到纸面。

所以,在持续这件事情上,不是要和技巧较劲,而是需要和天性握手言和。

以上是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愿和更多的写作爱好者共勉。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分类

  • 学习与成长
  • 敏捷与咨询
  • 数字化转型
  • 管理与沟通
  • 职场女性

标签

人工智能 人才 写作 创新 合作 女性 学习 客户 成长 敏捷 敏捷转型,敏捷,转型,企业转型 数字化转型 数字换转型,沟通,咨询,合作 数据 数据驱动 智能企业 沟通 沟通,合作,思维,知识 管理 精益组织 组织转型 职场 能力提升 过程改进 需求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聂子云的公众号

近期文章

  • 数据驱动的创新,从理解7个认知开始
  • 为什么我们开发了那么多报表,却依然做不好管理
  • 数据驱动的创新,从想法到行动
  • 当我们谈数据驱动变革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 聊聊“接地气”的职场女性
©2023 聂子云 |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Superb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