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enu
聂子云
  • 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管理与沟通
  • 学习与成长
  • 敏捷与咨询
  • 职场女性
  • 博客推荐
    • Thoughtworks洞见
    • 她说
    • By 林子
    • Bright LGM’s Blog
    • 张凯峰
    • 构建我的被动收入
    • QualityFocus
    • 软件测试与质量沉思
    • 麻广广的博客
    • 爱码叔-iCodeBook
    • 少个分号的写作空间
    • 技术圆桌
聂子云
8月 4, 202210月 20, 2022

一个练习,关于长期主义

从4 月 18日开始,每周在公众号发布一篇文章,有很多小伙伴留言说高产。

故事是这样的:从4月1日开始,和几个在写作方面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发起了一个叫做”百字练习“的写作练习,每天坚持写百字,群里打卡,到今天是 98天,等我写完这篇文章,正好跨越100天这个里程碑。

虽然目标是每天百字,但实际在写的时候,每天平均500字左右(见下图统计):

原因在另一篇文章《关于写作》里面有解释:

最近参与了“百字写作”群,要求不高,每天百字,但实际上大多时候都能突破这个字数,不是因为每天要完成打卡的任务,而是,写作这东西也是有惯性的,起步之后,进入状态,复归平静,这是一个完整的阶段,这个阶段通常需要几百字。

回顾坚持写作的这100天,有很多的感触,接下来就来分享一下这些体验和感触:

01 写什么不是问题,积累才是

刚开始的时候,每天会写不同主题的文字,但是没过几天,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天几百字不足以让我把一个主题深度思考下去,而且”产出“也是支离破碎的,最终更是无法”成文“。

后来就改变了思路,先确定一个主题,在一段固定的时间里,围绕这个主题每天写几百字,这样思考上能深入,积累起来不到一周的时间也能产出一篇文章。

最近这些文章,大都是以这种方式写的。

如此甚好,但也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主题怎么选?这才是关键问题。

灵感乍现是不靠谱的,要靠积累。

我的经验是,只要”主题“这两个字盘旋在脑海里,自己会像个星探一样满世界里寻找自己的”猎物“,比如看书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关键词,面试的时候听对方讲了一个故事,工作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疑问、碰到了一个难题,这些都可能是那个主题,主题就像火星一样,可能会立即熄灭,我要做的是在它熄灭之前赶紧采集起来,无论是在电脑前,散步中,地铁上,跑步时,还是电梯上,总之先记录下来,等静下来时再去慢慢思考和延伸内容。

就这样,我积累了一个很长的主题清单,平时的时候也多留意和主题相关的信息,不断观察和思考,勤记录,把和主题相关的信息先堆积在一起,为星星之火的”燎原“做好准备,当思考到了一定程度,信息积累的差不多了,文章的骨架也构思好了,就把这个主题挑出来,每天注入“血肉(细节)”,每周也就有了文章“降生”。

通过这种方式写作,我还发现了两个收获,一是可以锻炼思考力,二是写作不再枯燥了,效率也在提升,因为大部分的准备都在碎片时间完成了,每天写400字,在相对安静的晚上,15分钟以内通常能完成。

所以,这个练习,写什么不是问题,积累才是。

02 实在进入不了状态的时候,做点寻找感觉的事情

尽管每天都在积累和练习,但仍然会有进入不了状态的时候,尤其是在周末。

周末的时间大脑通常会被不同的事情占据着,整个人也容易失去工作日的那种节奏感,思考容易涣散和乏力。

平时能一气呵成的几百字在周末的晚上会变得异常困难,盯着电脑屏幕一个字一个字的码,好不容易出来一句话,怎么看都别扭,删掉重写,一次又一次,非常难熬。

此时放弃是很容易的事情,毕竟放弃一次也不会落下多少,第二天状态好的时候补回来也不困难,很多时候这种想法都会盘旋在脑海,但我深知放弃一次可能会放弃无数次,今天放弃可能明天也会放弃,状态是个奇怪的东西,它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不在,很可能会受自己的心理暗示,有时候累了,有时候是懒惰。

后来想想,不在状态的时候,可能有两个原因,想写的东西在心里还没有打通,或者写的时候很难专注,无论是哪种,都需要先安静下来,所以我会先扫除干扰,不看手机,不看书,不看邮件,就是静静的在那里想,乱写也很有用,哪怕最终会删掉,因为打字的那个动作和声音,字不断从屏幕输出的那个景象很容易让人找到状态。

还有一种方法很有效,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书圈出的那些好的内容和有感触的地方,记录下来,也是在汇聚“元神”,让注意力聚焦。

慢慢的,感觉就来了,酝酿半小时,写作5分钟,但能写出来让自己满意的文字,也就坚持了下来。

每经历过一次,都能找到一种通畅的感觉。

03 不拖延也不冒进,坚持的底层逻辑是节奏感

有的时候,感觉状态很好,所以会忍不住多写,不仅把当天的内容写完,还会提前写好第二天第三天的内容,想着提前完成了任务,未来几天可以放松一下。

但是很快发现这样并不好,写作是长期的投入,靠的不是迸发力,而是长期坚持的韧性和耐力,在这之下,是节奏感和习惯在支撑,这就如同跑步,要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不在于某一天跑出多远的距离,而在于找到节奏感,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就此形成习惯,最终爱上这项运动,从而能够长期持续不断地坚持。

所以,长期的事情,如果不喜欢,必然会枯燥,只有真正喜欢上,才有动力,如此的话写作就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愉悦自己。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写手,如果还想在写作上做一些坚持,我的经验就是不懒惰,不透支,不拖延,也不冒进,找到自己能够坚持下去的底层逻辑——节奏感,这种节奏既是大脑的,也是肌肉的,找到之后训练,训练,训练。

每天一点点,长期来看,也会有不错的结果。

04 有时会走弯路,弯路有弯路的风景

有时候,同一主题的内容已经写了好几天了,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来说也差不多过半了,但读起来仍然会觉得不顺畅、别扭着,如果进入到这种状态,大概率是因为结构上还没有捋清楚,或者内容上还需要调整。

所以会遇到将好几天的内容作废的情况,那种感觉就像是已经开始了一段旅程,也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但还是走入了一段弯路,当意识到在弯路上而不得不折回的时候,好几天的积累可能都需要清零。

看似是倒退,其实那几天的路也没有白走,因为弯路有弯路的风景。

被删掉的文字或许只是和修正后的主题不相关,但在思考的道路上,人其实已经走了很远,因为文字和思考是相通的,区别只是在形式上,被看见或者不被看见,因为思考的道路,每一步都算数。

除此之外,写作中间出现调整也释放了另外一种积极的信号,一篇文章,从动笔到写完,虽然只发生在几天之内,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有调整和推翻说明大脑和思考已经在优化,因为人在发生变化。

这是写作给人带来的改变。

05 遇到没有思路的时候,放过自己

写作中有时会突然没有了思路,或者在思考某个主题时长时间找不到思路,这个思路可能是文章的结构,正确的视角,或者具体的内容,总之,没有思路就有一种枯竭感,就像行路时突然迷了路,哪个方向看似都可行,但试过之后发现都是死胡同。

我的经验是仍然坚持写,尽管明明知道在思路还不清晰的时候写下的文字,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删除,因为这个过程也是在锻炼节奏感,强化大脑和手指配合的感觉。

但也不会逼自己在枯竭的时候拼命理思路,此时,反而需要后退一步,文字照常写(尽管事后会觉得GOU PI不通),但是思路可以放一放,相信自己在第二天会理清楚,事实也证明,通常在第二天能把思路理清楚,至少会更靠近一步,这也充分证明了,人在放松的情况下会比在紧绷状态更有想法和创意。

但是,卡住的事情也不能放太久,放久了就手生,再提起来就费很大劲,极容易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

所以,遇到没有思路的时候,放过自己,第二天、第三天很可能就是“好日子”,宜思考宜写作宜万事。

100天在整个写作生涯里可能是很短的时间,很小的一步,但这个过程,却让我参透了一些道理,为了实现长期目标或结果而行动的道理,某种意义上的长期主义。

这个过程要克服很多困难,忍受枯燥和乏力,要一刻不停歇的思考,还要战胜人性里的很多弱点,但这个过程也有收获,比如深度思考之后的平静和理性,比如思考变成文字的那种意义感。

总的来说,当思考成为习惯,就如同在脑中搭了一张网,能把自己过往的知识和阅历联结在一起,让人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集结和整合,这是一种深度,也是一种自由。

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做好长期主义的计划和准备。需要制定长期主义的目标并做好准备。

所谓的长期主义,在于稳,在于忍,在于持续性。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分类

  • 学习与成长
  • 敏捷与咨询
  • 数字化转型
  • 管理与沟通
  • 职场女性

标签

人工智能 人才 写作 创新 合作 女性 学习 客户 成长 敏捷 敏捷转型,敏捷,转型,企业转型 数字化转型 数字换转型,沟通,咨询,合作 数据 数据驱动 智能企业 沟通 沟通,合作,思维,知识 管理 精益组织 组织转型 职场 能力提升 过程改进 需求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聂子云的公众号

近期文章

  • 数据驱动的创新,从理解7个认知开始
  • 为什么我们开发了那么多报表,却依然做不好管理
  • 数据驱动的创新,从想法到行动
  • 当我们谈数据驱动变革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 聊聊“接地气”的职场女性
©2023 聂子云 |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Superb Themes!